給今年書店收攤潮做些假說

今年一下子好多家書店要收了,就算沒有確切的原因,總要有些假說與推測吧。

  • 進書成本變高了?
    首刷減少,定價拉高,六年書價貴了四成。日本新書由經銷商寄售,經營成本低,但台灣不是這樣,非連鎖的小書店成本尤其高。

  • 老讀者不見了?
    這我想可能是這一年來電子紙閱讀器大量搶市造成的結果。閱讀市場始終是重度閱讀者買最多書、消費力最高——也是最可能轉向閱讀電子書的群體。
    我們可能還沒訂好題目來研究這一年閱讀生態的變化,實際消費變化的影響就對實體書店造成不可逆的打擊了。

  • 新讀者不進來?
    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對大專生閱讀習慣有長期調查,但沒有完整報告與資料,所以還真看不出些什麼(苦笑)。
    很有趣的是,就日本的研究,十年前就有一半的大學生每週讀書時間為零了,但這比率沒有大幅變化。以此推敲,台灣近年學生整體的閱讀習慣應該也沒有什麼改變。
    我倒是覺得青年可支配所得低,加上通膨反而對消費造成影響。
    書就是:人們暴富、景氣大好不會多買幾本;收入緊縮、消費吃緊時第一個會拋棄的產品。

  • 書的資訊要去哪兒找?
    去書店翻最快,以外在網上相對難找到各種推書的資訊。如果新書的資訊來自社交網站如Facebook,那麼除了少數支持書店的消費者會特地到店裡購買外,大多就在線上書店下單了(也包括電子書)。

我不曉得這些假設是否正確,以及是否還有我不知道、沒想到的原由。(例如花蓮政大書城自有店面+中盤商都能做不下去,讓我百思不得其解)。但總是要有些討論吧?

圖為東京渋谷東急百貨店的丸善淳久堂,是家大型書店,已於二〇二三年一月末閉店。在該店購書,店員會幫你一本本折上書衣,熟練得讓人讚嘆。

日本也曾經面對書店不停倒閉的問題,但當時認為只要各地區還有坪數大、庫存多的大型書店,就還可以維持人們找書、購書的習慣。但是大型店面也一一關閉,直到今年才重新開始推出政策重建地方書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