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書的品質會比印刷書差嗎?
(這是在Facebook上的一項寫作計畫,看看專業文字有沒有獲利的機會,在此備份之)
像這樣的問題會出現在各種語言市場剛開始時。像是2007年美國Amazon、2012年日本樂天Kobo、以及中國京東當當等平台,還有台灣2015年後的各平台,在推電子書時,都會遇到讀者說這樣的話。
各家電子書平台一開始想得都一樣:「要怎麼快速衝出電子書的數量?」做法不同,但都想要越快越好、越多越好;還有,越便宜越好。
就我所知,Amazon在推出Kindle前就獲得出版社同意,能夠掃描書頁提供部分試閱,然後後來推動到辨識這些掃描檔取得全文。在Kindle推出前還在印度搞出個代工生意,將這些文字製作成格式化電子書。
日本也是,在二〇一二〜一三年各家平台開幕時,也是先將過去日本市場上dotBook、Sony XMDF格式的電子書轉成EPUB 3格式。就有很多設計上的細節無法保留,看起來非常陽春。
還有一些書沒有數位版,製作成電子書時只能透過OCR來辨識文字,但OCR很容易出錯,像是把長音符號「ー」辨識成數字「一」(台灣語境裡應該是數字「一」卻用了注音符號「ㄧ」的狀況也不少),這些細節不容易被校對到,讀者讀起來就會怎麼看怎麼怪,自然感覺品質不好。
中國大陸讀者的抱怨更多了,很多出版社真的就是拿工具把TXT隨便轉成EPUB格式,反正沒有直排這些複雜的排版,處理英文的EPUB 2工具也能照用。結果就是直到現在,電子書的排版處理依然參差不齊。
台灣一開始的問題是有很多過去電信商書城時代的EPUB 2,要轉成EPUB 3時只求合規格,沒有求好,所以會看到很多細節怪怪。然後台灣出版社一向低成本做事,有些是從排版軟體輸出後套用樣式;有些是用上一個世代的製作工具(如Sigil)來製作,都會造成電子書的版面怎麼樣都不像印刷書一樣好讀。
最後隨著電子紙閱讀器的普及,讀者自己套用自己想要的字體、改成自己習慣的字級行距來讀。所以也就變成一項懸而未決的問題。 其實相較於印刷書,電子書僅需製作一次,就可以供給多個平台販賣、長期銷售,省這一點成本真的意義不大。而現在也過了「衝書量」的時期,不應該「求快、求多、求便宜」了。
實際上來說,目前電子書在文字排版技術上能排出的品質不亞於印刷書,但字體表現要看平台做得如何,例如博客來就能做到完整的明體、楷體、黑體對應。
而圖文書真的電子書就難以達到印刷書的水準,這就之後慢慢說了。
我想推薦的書是諾貝爾獎得主,波蘭女性作家奧爾嘉.朵卡萩的《太古和其他的時間》。這本書基本上可以說是《百年孤寂》的近代東歐版。
這本書的譯者是已故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易麗君,華人翻譯波蘭語應該無人能出其右。但大塊的編輯十分細心地調整了譯文裡的兩岸用語(我在製作電子書時,拿著原稿和印成的書比對,重新做了一遍修訂工作),品質非常好。
有很多語言,像是土語、俄語、東歐語言等等,中國因為地理上的鄰接,翻譯人才濟濟,所以翻譯得比台灣好上很多。也會造成市場不同的表現,例如帕穆克在中國紅到發紫,但台灣的譯本就難以下嚥。(政大也是因此有土語、俄語系,現在有了東南亞語系很好啊,台灣地緣、血緣上應該要有,這才是真正能培養的軟實力)
最近重讀這本書,讀到了易麗君老派的譯序,介紹作者、作品、在波蘭文學裡的位置,以及這本書的結構。突然感到有些感動。
像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,以及一些九零年代的文學讀本,都會給出這種「老掉牙」的序,簡單介紹讀者與作品以及那個時代。但現在的新書都不這麼做了。往往會讓我覺得難以站穩腳步來讀得這本書。
也許在這時代,還是有一些傳統的做法值得效法。
(對了,這本書是老書重出,在博客來電子書甚至不到兩百元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