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天堂的和譯中文,以及兩岸三地在地化

這幾個月稍微有點時間玩遊戲。對遊戲玩家而言,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年代,你不需要為了遊玩遊戲而去學習外語,像我們當年那樣學著五十音,拿著字典查詢生字。提供中文顯得理所當然──

不過這也意味著遊戲裡的中文品質格外重要,畢竟這是一個YouTube與遊戲更勝書籍與其他文字媒體的時代。

而我覺得問題最大的就是「任天堂」。

我發現這問題是在於長時間使用Ringfit健身環健身,日文固然好,但翻譯的中文聽/看起來像中文, 語句上更像是日文架構,就像是懂日文的日本人翻譯的,我稱為「和譯日文」。

像這一段影片

我會把文句順成這樣:

Nintendo Switch 2是配合遊玩場景來改變形狀的遊戲機

Nintendo Switch 2是一台可以改變型態來配合遊玩場景的遊戲機


連接電視,透過大畫面享受的「TV模式」

「TV模式」可連接電視,享受大尺寸畫面


把主機的支架豎起,分享控制器的「桌上模式」

豎起主機支架變成「桌上模式」,可以分享控制器遊玩


無論任何地方都可享受的「手提模式」

「手持模式」無論在何處都可享受遊戲


3種遊玩模式中,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自由地享受遊戲

三種遊玩模式讓你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自由地享受遊戲

字多的遊戲反而沒有這樣的問題,但字少、年紀層低的遊戲卻老犯這樣的問題。

同時我在Facebook上認為Drifting應該符合台灣習慣翻譯成「甩尾」,而不是「漂移」,引起相當的反應。我認真的認為無論香港還是台灣,數位內容的市場都大,zh-TW、zh-HK、zh-CN理所當然應該分別處理,甚至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的習慣都不同。

另外有人提到FiA制定Drifitng = 漂移。但我始終沒看到官方譯文。另外就兩岸三地的政勢來看,追求各種用語de jure的翻譯,那麼我們可以完全放棄在地的用語了;de facto的常民用語才是應該受到尊重。

有人提到有些內容的「繁體中文」版本,譯者用上了很多台灣梗與台語諧音,結果讓香港人一頭霧水,這是我沒想到的一點。然而都可以透過lang-locale分離來好好處理。